查看原文
其他

一项医学的伟大技术,为何最后造就的却是水果干和速溶咖啡?


经公众号“SME科技故事”授权转载

水果冻干,绝对是懒人的福音。


不用切就能食用,除了没有水分,其他与正儿八经的水果几乎没差别。


它们都是通过冻干技术制成,在去除水分的同时,足足保留95%左右的营养。




冻干技术的英文俗称为“Freeze-dried”,直译便是冷冻干燥。


要论起冻干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50年以前。


有趣的是,为了便于存储食物,在美洲、亚洲和北欧各自发展出了自己的冻干土法。


美洲秘鲁地区的特有食物“Chuño”,就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冻干土豆。


在还没有科技加持的古代,原住民全靠阳光和寒冷。


安第斯山脉的寒冷使土豆冻结、6月的太阳再使其解冻蒸发,再用脚踩出多余水分,制成冻干食物。


在收成不佳的过去,Chuño能让他们全年吃得饱。


白色的Chuño:浸泡在冰冷的河流中,再晒干而制成



而在大西洋彼岸,北欧的维京人使用类似的技术来保存鳕鱼。


他们建造了三角形的木架,用于制作冻鱼干。


这种土法能让鱼类保存长达两年,在当时来说已经很不可思议。


无独有偶,距今数百年前,一位日本僧侣利用高山低压干冷的环境,制作了名为作“koyadofu”的豆腐。



这些利用自然的土法,许多至今盛行。


而冻干技术进入科学领域,却已经是1890年。


这一年,德国病理学家理查德·阿尔特曼(Richard Altmann)在进行线粒体研究时,设计了一种可用于冷冻干燥的方法与配套设备。


然而,由于技术限制,该方法难以复制,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都几乎没被注意到。


理查德·阿尔特曼


让人始料未及的是,第二次世界大战会是冻干技术的重要转折点。


在前线,输血是伤员治疗中的重要一环。


但缺少保存血液的方法,采集到的全血只能冷藏,即便是这样也需要尽快使用。


苛刻的储存条件,导致治疗时常出现血液供应不及的情况。



前线需求紧迫,血液保存的研究,自然如火如荼地进行中。


血液在体外环境下,蛋白质会被微生物降解。


而用当时的工业技术处理,也会导致蛋白质结构被破坏,发生变性。


唯有克服变性与降解,才能极大提高血液的储存时间。


降低含水量,能减少微生物滋生。


这在当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,例如加热干燥、风干等常规干燥手段,早在商业得到运用。


要如何沥干血液中的水,又能不使其变性?


1927年,一个美国专利中,首次提到了真空条件下的冷冻干燥,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。


1935年,弗洛斯多夫和穆德两人研究出了真空冻干技术。


这个及技术主要包含两个阶段:


首先,是将血液冻结,在-9℃至-12℃的环境下,利用高压蒸汽喷射,让冰升华为水汽直接泵出。


二次干燥后,血液样本中含水仅有0.5%。


弗洛斯多夫(右)



冷冻干燥的核心,是让冰升华,从固态直接变作气态。


水蒸气会带走血液原有的热量,保证温度不会过高。


这种状态下,蛋白质便不会变性而被破坏。


之所以可以达到这种效果,要从水的三种状态——冰、水、水蒸气说起。



我们都知道,水在常温下是液态的;100℃时达到沸点,会转变成水蒸气;低于0℃时达到凝点,会变成冰。


而这都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情况下,才会发生的变化。


在气压低、温度低的情况下,冰就会升华为水蒸气。


这一系列的过程可以绘制成如下三相图



当水处于固态时,抽掉空气(气压变低),低温低压则发生升华。


不过水从血液中流失,同时升华会带走热量,再降低温度,使升华变慢。


只要继续给血液提供适当热量,维持温度一直在三相点临界处。


低温不会伤及血液中的蛋白质,还能持续去除水分。


升华时,如果热量过高,出现液态水,则会导致“物料崩解”。


水分蒸发难以带走热量,不断积累后,高温就会破坏血液。


一般而言,升华去水能够减少90%左右的含水量。


余下的水量,则需要在更低的气压、略高的温度下,使水分散逸。


经过二次干燥后,最终含水量可以降低到1%~3%。



在大洋彼岸,另一位科学家也为冻干技术添砖加瓦。


罗纳德·格里夫斯曾在英国剑桥的血液干燥部门工作,并致力于冷冻干燥工厂化。


他提出了离心真空旋转冷冻的方法:通过离心作用,将血液均匀扩散到容器内壁上,将其冻结。


这种方法在加拿大和英国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。


正是这三个人的工作,挽救了二战战场上无数士兵的生命。




冻干技术在青霉素的发现中,也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
青霉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,但事实上,弗莱明很早就发现了青霉素,青霉素在实验室里沉睡10年之久,他却始终无法将其成功分离。


青霉素不能加热,它在高温条件下很快失活,但不去除它的水分,在常温下也保存不了多久。


直到1939年,弗莱明的论文被弗洛里和钱恩看到。


两人恰巧懂得冻干技术,既然不能加热,那就让水分升华吧!

最终,他们得到了不含水分的青霉素粉末。


弗洛里、弗莱明、钱恩(从左到右)


同一时期下,冻干技术也被运用与疫苗生产。


1909年2月,第一个天花疫苗的冷冻干燥配方在美国发表。


随后,卡介苗(结核病疫苗)和天花疫苗都被制成干粉。


而在欧洲,也有实验室将卡介苗制成冻干疫苗。


这也进一步使各国接受了冻干疫苗。




到1970年,冻干技术已经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操作。


例如在医学领域,在1980年就有科学家使用冻干技术来制备组织切片。


如今,冻干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、制药和生物医药行业。


抗生素、电解质、蛋白质、激素、病毒、疫苗……你能想到的生物材料,都得依赖冷冻干燥来保存。


在我们生活中,同样也有着冻干技术的影子。


冻干食品就是最大分支,冻干咖啡是最著名的冻干产品。


雀巢公司最早在瑞士,推出了冻干咖啡产品。


在1966~1971年期间,旧金山的希尔斯兄弟咖啡公司进凭着冻干咖啡,还获得了47项美国和外国专利。


新的冻干技术,比那些冻干土法,更能保住食物的营养价值*。


同时冻干食品还具有复水性,只要加些水,就能恢复成原本的状态。


1968年,NASA还开发了专供宇航员的冻干冰淇淋。


因为冻干食品的各样特性,如今也是太空旅行、居家常备。


*注:1960年至今,超过400种冻干食品投入商业化生产。另外,生菜和西瓜被认为是最不适合冷冻干燥的食品,因为它们的含水量太高了。



不得不说,民以食为天。


无论是经验中领悟的冷冻干燥,还是实验中发明的冻干技术,最终都运用在了食品上。


人类对于吃的执念,大抵是可以贯穿今古的吧。


来源:SME科技故事、国家人文历史



季小微猜你喜欢

改革开放40年来的那些流行语,你还记得吗?

再忙也要看!国庆出游一定要避开这5件“伤心”事,事关家人健康

重磅!2018 年“天府万人计划”天府名医推荐工作开始啦!

那些年,咱四川人不可缺少的国庆情结


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吧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